虽然波兰和沙皇俄国的战争本就是大明所希望的,而且欧罗巴那边打的越激烈,对于东方的大明而言也是越有利。可问题在于大明的使团就在瑞典,而且大明刚刚从波兰来到瑞典,并在离开波兰时和瓦迪斯瓦夫四世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假如这场战争在使团在欧罗巴的时候爆发,那么作为刚同波兰建立外交关系的大明使团来说就必须进行表态,而他们的表态也代表着大明的态度,这在外交方面而言在王夫之看来会陷入被动局面。
毕竟王夫之的外交使命不是要马上撕破脸挑起战争,而是在双方战争中明确站队。一旦这么做了就没回旋余地了,何况王夫之的权限也不够,这样的大事需要得到皇帝的授权,为了避免卷入这个麻烦,王夫之考虑后假装不知,决定提前回程。
此外还有一件事也是王夫之坚定了这个想法的原因,那就是瑞典王国现在的态度。
瑞典王国虽然君主是克里斯蒂娜女王,这位女王算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对于领土扩张和战争并没那么热衷,这点从她在欧罗巴三十年战争中的态度就能看出。
可问题在于首相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伯爵却和女王的想法不同,这位首相是彻头彻尾的国家利益者,从这点来说他是瑞典的能臣,而且在欧罗巴三十年战争中正是因为他的坚持,这才使得瑞典成为了战胜国,并且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使得瑞典目前国力进入了空前强盛时期。
以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伯爵的政治眼光,连王夫之都能察觉出的战争味道他自然也已经嗅到了。按理说瑞典王室和波兰王室是一家,大家都是自己人,而且波兰国王因为国内政体的原因经常居住在瑞典,两家王室平日里关系很好,交情也不错。
可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伯爵却和女王陛下不同,他在欧罗巴三十年战争后就盯上了比邻的波兰国土,暗中谋划着瑞典王国南下吞并波兰的企图。而这一次波兰议会的态度和同沙皇俄国之间产生的矛盾极有可能爆发战争,这对瑞典王国来说是一个绝好机会。
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伯爵觉得假如这场战争就此打起来,瑞典很可能从中获利,一旦波兰不敌沙皇俄国就此战败,那么瑞典王室就完全可以有理由以“协助”波兰的名义出兵,从而南下发起进攻。
这样一来,不仅能借这个机会狠狠打击意图西进的沙皇俄国,遏制住对方对西方土地的奢求。同样也能趁此吞下部分波兰和瑞典接壤的领土,借出兵为由进行实际军事占领,然后吞并消化。
如果能动用外交手段,分化波兰议会,或者说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在这场战争中出现什么意外的话,那么瑞典王国就可以正大光明的以两国王室同宗的理由直接对整个波兰进行吞并,从而把波兰纳为瑞典王国的所有。
一旦这件事做成了,瑞典王国就可以一跃成为整个欧罗巴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无论是土地、人口、经济还是国力都是佼佼者。等到那时候,未来的瑞典王国无论是东进还是南下或者向西吞并德意志地区都是不错的选择,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瑞典王国还能复制当年罗马帝国的辉煌,戴上罗马帝国的皇冠。
这个计划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切实际,可尝试一下又何妨呢?万一成功了呢?而且就算吞并不了整个波兰,吞并波兰部分领土也好啊!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伯爵一直希望瑞典能成为“大瑞典帝国”而他的名字也会名垂青史,如何能放弃这个机会。
出于这个目的,在同王夫之会晤的间隙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伯爵旁敲侧击询问王夫之所代表大明的态度,其中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希望一旦瑞典王国吞并了波兰王国,大明能在外交上给予坚定的支持。
一旦大明这样表态,那么瑞典必然在一些方面也会有回报,不仅能帮大明针对东方的沙皇俄国,甚至两国可以联手一个从东一个向西同时对沙皇俄国发起进攻,从而彻底打垮这个东方蛮族国家。
王夫之又不傻,他连波兰和沙皇俄国即将爆发的战争都不愿意卷入,更何况瑞典这样的图谋去掺和一脚。而且无论这件事最终结果怎样,大明又是什么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大明和波兰、瑞典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大明好不容易派出使团完成了外交沟通,正式建立了外交渠道,假如后期无论是波兰还是瑞典发生政治变化的话,那么大明所做的这一切就全白费了,这对于大明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这些原因,王夫之非但没有同意对方的试探,甚至还装聋作哑,很快就做出了结束任务返回大明的决定。等王夫之一行人离开瑞典后,瑞典方面也没派人阻碍,等他们所乘坐的船从波罗的海进入北海,再一路向西南途径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最终离开欧罗巴后,王夫之这场彻底把悬着的心放下。
炫书吧